孩子在学习上选择「躺平摆烂」,往往是这些问题导致的!

发布时间:2025-09-19 来源:听心教育心理网 105 阅读
公益低价心理咨询,每次100元,需满25岁,每天3个名额,预约咨询:18522868098(同微信)。

一、很多孩子在学习上选择「躺平摆烂」

“躺平”和“摆烂”已经不再是成年人职场压力的代名词,越来越多的孩子也开始在学习上表现出类似的态度。家长焦虑地发现,曾经勤奋努力的孩子,忽然变得懒散、抗拒学习、应付了事,甚至直接说出“我不想学了”。

是什么让孩子对学习失去了动力?是因为懒惰吗?还是他们天生“学习废”?其实,绝大多数选择“躺平摆烂”的孩子,并非能力不足,而是内心承受了过多的压力与困惑。

二、什么是“躺平摆烂”式学习态度?

“躺平摆烂”是近年来网络流行词,描述的是一种主动放弃努力、不再追求目标、对挑战缺乏兴趣和动力的状态。在学习中,“躺平摆烂”的孩子通常表现为:

作业拖延、敷衍完成或干脆不做;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低落;

对考试成绩无所谓,缺乏目标感;

经常说出“我不想学了”“学了也没用”的话;

情绪波动大,容易焦躁、厌学甚至抑郁。

这种状态,不是简单的“懒”,而是一种深层次心理问题的外在表现。

三、“躺平摆烂”的背后,往往是以下深层心理问题

1、完美主义导致的“自我否定”

不少成绩优异的孩子,内心其实是“完美主义者”。他们对自己要求极高,认为只有100分才是合格,稍有失误就会陷入深深的自责。

当他们在学习中遇到一点挫折,便可能产生“我不够好”“我永远不行”的负面信念。在长期的高压下,他们有可能选择“干脆放弃”,以此逃避失败带来的痛苦。

心理解读:这是一种“自我价值感低下”的表现。孩子将自己的价值与成绩绑定,一旦成绩下滑,就觉得自己毫无价值。

2、长期的“情绪压抑”未被看见

很多孩子表面上看起来“没事”,但内心可能长期压抑着负面情绪,如焦虑、愤怒、被比较、无助感等。

他们可能遭遇过:

家庭冲突,父母争吵;

被老师批评、同学排挤;

被家长拿去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

学习压力大,缺乏宣泄口。

当情绪堆积到一定程度,孩子便会通过“逃避学习”来表达自己的抗议或求救。

心理解读:这是“退行性防御机制”的一种表现 —— 当个体无法处理现实压力时,会退回到被动、逃避的状态。

3、缺乏“内在动机”,学习只是为了取悦他人

许多孩子从小被灌输“你要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但他们从未真正思考过:“我为什么要学?”

当孩子的学习动机完全建立在外在奖惩上,如父母的表扬、老师的认可、考试奖励,他们很容易在失去这些外部刺激后失去动力。

心理解读:根据自我决定理论,真正持久的学习动力来源于“自主性”、“胜任感”、“关系性”。

4、认知能力暂时“滞后”,但期望过高造成挫败

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在同一时间理解抽象概念或掌握复杂技能。比如,一些孩子在数学几何、英语语法上理解慢一些,是正常的认知差异。

但如果家长期望过高,或者老师用“你怎么连这个都不会?”来打击孩子,就可能让孩子产生“我不行”的自我设限,从而选择逃避。

心理解读:这是“习得性无助”的典型表现 —— 当个体反复尝试但失败时,会逐渐认为自己“无能为力”,最终放弃努力。

5、亲子关系紧张,学习成了“对抗工具”

在一些家庭中,亲子关系本身紧张,孩子可能会用“学习摆烂”来对抗父母的控制或表达不满。

例如:

孩子因过度管控感到窒息,选择以“我就不学”来反抗;

孩子长期得不到父母关注,借“成绩下滑”博取注意;

孩子与父母关系疏远,缺乏榜样和动力。

心理解读:这是“行为性抗议”的表现 —— 孩子用行为(而非语言)表达情绪与需求。

四、心理咨询对孩子躺平摆烂有哪些帮助?

1、帮助孩子看见自己的情绪与困境

很多孩子并不是“故意不学”,而是他们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摆烂”了。心理咨询师通过专业的倾听与引导,可以帮助孩子:

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如焦虑、无力、愤怒);

明确内在冲突(如“我想学”和“我学不会”的拉扯);

建立自我觉察力,看清自己真实的状态。

2、重建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与学习信心

心理咨询不仅处理情绪,更能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积极心理学等方法,帮助孩子:

修复“我不行”“我不是读书的料”等负面信念;

重建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成就感;

学会将注意力从“结果”转向“过程”。

长期摆烂的孩子,常常内心已经“自我放弃”了,心理咨询可以帮助他们重新看到希望。

3、教授情绪调节与压力管理技巧

很多孩子学习压力大,但没有情绪调节的工具。心理咨询可以教授:

深呼吸、冥想、正念放松等放松技术;

时间管理、任务分解等学习策略;

情绪日记、自我对话等情绪表达方法。

这些都是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很少涉及的,却是孩子成长的必备技能。

4、修复亲子关系与沟通模式

在很多案例中,孩子“摆烂”并不是学习本身的问题,而是和父母的关系“断线”了。心理咨询可以:

为孩子与父母之间搭建安全、开放的沟通桥梁;

教会父母如何“听懂”孩子的需求与情绪;

改变“控制—反抗”式的家庭互动模式,建立“信任—支持”的关系。

有时,孩子不是不想努力,而是“不想为你努力”。

天津青少年心理疏导:18522868098(同微信)。

心理健康问题咨询:18522868098(同微信)

咨询热线

18522868098

微信咨询

18522868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