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实操课程导学 | 新精神分析流派:自体心理学

发布时间:2025-07-21 来源:听心教育心理网 263 阅读
公益低价心理咨询,每次100元,需满25岁,每天3个名额,预约咨询:18522868098(同微信)。

一、什么是自体心理学?

自体心理学作为精神分析的一个新流派,不再以“驱力”或“冲突”为解释心理现象的核心,而是聚焦于“自体”的发展、自体的脆弱性与修复机制。这一流派为理解人格障碍、情感调节困难和自我功能障碍等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心理咨询提供了更具同理心和修复性的路径。

1、科胡特的转向

海因茨·科胡特最初是一位传统的弗洛伊德式分析师,但他在临床实践中逐渐发现,许多来访者——特别是自恋型人格障碍来访——在经典分析(如自由联想、解释压抑)中进展甚微。传统方式强调揭示潜意识冲突和驱力,但却难以触及这些来访者的“空洞感”、“无意义感”以及“存在的破碎性”。

科胡特意识到,这类来访者的问题并非源于本能冲突,而是源于“自体”的发展受损。他提出:人类的核心心理结构——自体——是需要在重要他者(即“自体客体”)的映照、共鸣与支持中建构和维持的。如果这种互动失败,自体便发展出脆弱、支离破碎的状态,表现为自恋、空虚、易激惹、对羞耻的敏感等。

2、自体心理学的哲学立场

自体心理学并不否定无意识的存在,但它淡化了“本我-自我-超我”的结构模型,转而强调“经验性的自我”——即个体如何在主观世界中体验自我、建构意义。它立足于现象学的视角,更关注当下的体验、关系中的共鸣以及心理结构如何在发展中形成与修复。

二、自体心理学的核心概念

1、自体(Self)

在自体心理学中,“自体”是一个具有统一性、连续性和凝聚力的心理结构。它不仅仅是一个认知上的“我是谁”,更是一个内在的体验系统,它让个体感受到“我在这里”、“我是有意义的”、“我是别人眼中重要的”。

健康的自体表现为内在一致、目标导向、稳定且具有自尊。病理性的自体则表现为空虚、缺乏目标、极端自恋、过度依赖外界反馈或极端回避他人。

2、自体客体(Selfobject)

“自体客体”是科胡特提出的一个关键概念,指的是那些在个体发展中对自体功能起到“调节、维持、支持”作用的他人。

自体客体的三种基本功能包括:

镜映功能:他人对个体情绪、成就的积极回应,是自尊形成的基础。

理想化功能:个体将某些强大、值得崇拜的人内化为理想对象,以获得安全感与方向。

双生/共鸣功能:个体通过与“相似的他人”产生连结,获得归属感。

3、自体发展中的失败

当儿童在重要发展阶段未能获得足够的自体客体回应时,其自体结构可能出现“孔洞”或“断裂”。这类人可能表现出:

极端追求赞美(镜映失败)

盲目崇拜权威或完全抗拒(理想化失败)

极端孤独或对同类过度依附(双生失败)

这些失败并非“创伤”式的瞬间事件,而是长期、持续的情感忽视、冷漠、无回应。

三、自体心理学的心理咨询技术

1、共情

自体心理学强调“共情”是理解来访者内在世界的核心工具。与传统分析的“解释”、“中立”不同,共情不是简单的“感同身受”,而是一种深入体验对方世界并以语言反馈的能力。

通过共情,心理咨询师为来访者提供一种“心理性容器”,让来访者的自体在安全的关系中逐步修复。

2、修复性自体客体关系

心理咨询师在咨询中扮演“替代性自体客体”的角色,提供来访者早年未获得的镜映、理想化、双生等体验。通过这种关系的建立与维持,来访者逐步内化这些功能,修复其自体结构。

3、逐步内化

这是一个关键过程,指的是来访者在心理咨询中将心理咨询师的支持性功能逐渐内化为自身的心理资源。比如:一个曾极度依赖外界肯定的来访者,经过心理咨询后能在内心建立稳定的自尊系统。

四、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小强的“空心病”

小强是一位25岁的青年,表面上事业有成、人际广泛,但却经常感到“空虚”、“无意义”、“活着像演戏”。他对别人的赞美过度敏感,但又极度害怕批评。他的童年是一位“高期待、低回应”的母亲主导的,父亲长期缺席。

在心理咨询中,小强最初将心理咨询师理想化,视为“懂自己的人”。但每当心理咨询师稍有不如他意,他便表现出愤怒、疏远。心理咨询师通过共情与解释帮助他链接情绪,理解其反应其实来源于未满足的“镜映需求”。

随着心理咨询深入,小强逐步能表达自己的脆弱、羞耻,并在关系中体验到稳定的回应。他开始在现实中建立更真实的关系,并逐步减少对外界评价的依赖。

听心教育心理咨询师实操班招募中,3位资深心理咨询师全程带领,让你从心理小白成长为可独立做个体心理咨询的合格心理咨询师,课程咨询:18522868098 (同微信)。

心理咨询师证书报考咨询答疑:18522868098(同微信)

咨询热线

18522868098

微信咨询

18522868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