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厌学?别急着责备,先读懂他们的心!

发布时间:2025-04-14 来源:听心教育心理网 257 阅读
公益低价心理咨询,每次100元,需满25岁,每天3个名额,预约咨询:18522868098(同微信)。

在很多家庭中,孩子的“厌学”问题常常成为家庭冲突的导火索——

上学前哭闹、拖延、找理由请假,一到周末就精神满满!

写作业拖延、敷衍、磨蹭到深夜,还常常说“我不会”“我不想写”!

一提到学习就烦躁、发脾气,甚至说出“我讨厌学校”“我不想读书了”!

面对孩子的这些表现,很多父母第一反应是:

“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你不上学以后能干什么?”

“我这么辛苦供你上学,你居然不好好学?”

于是,吼叫、责备、惩罚、打压接踵而至——

但结果往往是:孩子越来越抗拒,越来越沉默,越来越远离你。

但你知道吗?

孩子的“厌学”,从来不是突然发生的。

每一个说“不想上学”的孩子,心里都有一个“在学习中受伤的自己”。

一、孩子“厌学”的背后,藏着哪些被忽视的求救信号?

孩子不是天生就讨厌学习的。

从“好奇”到“抗拒”,从“愿意尝试”到“彻底放弃”,

这个过程,往往是“被忽视”+“被打压”+“被误解”反复叠加的结果。

1、学习压力大,长期焦虑却无处排解

作业太多,考试太频繁,成绩一波动就被批评。

孩子背负着巨大的期待,却不知道该如何释放压力。

表面上是“不想读书”,其实是:“我太累了,我撑不住了。”

2、自我价值感低,总觉得“我怎么学都学不好”

一次次被否定:“你怎么又错了?”“你太粗心了!”

成绩跟不上,被贴上“差学生”的标签,久而久之就真的“自暴自弃”。

表面上是“不努力”,其实是:“我已经不相信自己能行了。”

3、缺乏学习成就感,对学习失去兴趣

学习只剩下“考试”和“排名”,没有探索、没有好奇、没有成就感。

孩子变成了“考试机器”,却找不到“我为什么而学”。

表面上是“懒”,其实是:“我找不到学习的意义了。”

4、人际关系受挫,讨厌学校的“环境”

被老师偏心、被同学排挤、在学校总是感到孤独无助。

孩子对“学校”的印象是“压抑”“不被接纳”,自然就抗拒去上学。

表面上是“逃学”,其实是:“我在学校不快乐。”

5、家庭关系紧张,情绪无人理解

家庭中缺乏支持和理解,学习上的失败常常变成家庭的“导火索”。

孩子一边面对学校的压力,一边承受家庭的冷暴力或高压教育。

表面上是“叛逆”,其实是:“我只是很难过,但没有人懂。”

二、父母常见的4种错误做法,只会让孩子更厌学

1、动辄责骂:“你怎么这么不争气!”

用批评代替理解,用责备代替沟通,

只看结果,却不问过程,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结果:孩子的内心越来越自我否定,甚至开始“讨厌自己”。

2、情绪勒索:“我们挣钱多辛苦,你还不好好学!”

把家庭压力转嫁给孩子,让孩子感到“内疚”和“沉重”。

这不是激励,而是“情感绑架”。

结果:孩子觉得“我不是在为自己读书,而是在为别人活着”。

3、拿别人比较:“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比较不是激励,而是羞辱。

被比较多了,孩子就会形成“我永远不如别人”的信念。

结果:孩子越来越自卑,越来越封闭。

4、高压控制:“只要你成绩好,其他都不重要!”

剥夺孩子的兴趣、自由、选择权,只留下“成绩”和“服从”。

学习成了一种“压迫”,而不是成长的旅程。

结果:孩子越学越累,越学越怕,最后想“逃离一切”。

三、真正有效的应对方式,是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1、停止问“为什么不学”,改问“你最近过得好吗?”

孩子不是机器,他们也有情绪、有压力、有脆弱。

先关心孩子的状态,再谈学习,才是沟通的第一步。

你可以这样说:

“最近学习上有没有什么让你觉得特别累的地方?”

“我看到你最近情绪不太好,要不要我们一起聊聊?”

2、让孩子知道:你是“可以求助的人”

很多孩子厌学,是因为他们觉得“我失败了,爸妈不会理解我”。

父母的包容和支持,是孩子恢复信心的第一剂“心理营养”。

你可以这样说:

“你不想学的背后,一定有原因,我愿意听你讲。”

“无论你现在状态如何,我都在你身边。”

3、降低学习焦虑,帮孩子找回“掌控感”

制定可行的目标,让孩子从小成功中找回信心。

不强调“你必须考第一”,而是强调“你今天比昨天进步一点点”。

你可以引导孩子:

“我们今天先完成一小部分,好不好?一步一步来。”

“不是要你完美,而是希望你尝试。”

4、重新点燃孩子对学习的“内在动机”

帮孩子找到学习的意义、兴趣和连接。

不只是为了考试,而是“我想知道这个世界的更多可能”。

你可以一起探索:

“你对这个话题有没有什么好奇的?”

“我们一起找部相关的纪录片看看?”

“这个知识可以用在你喜欢的那个游戏/兴趣上哦!”

5、用“情绪陪伴”,替代“成绩管控”

当孩子考砸时,不要急着讲道理,而是先抱一抱、陪一陪。

情绪被接住了,孩子才能重新站起来。

你可以说:

“没关系,我们一起面对。”

“失败不是终点,是下一次成功的起点。”

四、重建孩子的学习动力,从“关系”开始,而不是“成绩”

一个信任的家庭,比一个满分的试卷更重要。孩子在信任中才敢暴露脆弱,在理解中才愿意再次尝试。

一个被看见的孩子,才会愿意看见自己。当你看见他背后的情绪、努力、挣扎,他也会慢慢看见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与其逼孩子“学会学习”,不如先教他“学会爱自己”。当一个孩子开始接纳自己、欣赏自己、相信自己,他的内驱力,将远远超过你外在的任何强迫。

青少年心理咨询疏导:18522868098(同微信)。

心理健康问题咨询:18522868098(同微信)

咨询热线

18522868098

微信咨询

18522868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