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潜意识中的「自我画像」?
自我画像,简单来说就是:
你在内心深处,对“我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
它不是你的外貌、名字、学历,而是你在心底默默相信的:
“我是不是一个值得被爱的人?”
“我是聪明还是笨的?”
“我是不是总是搞砸事情?”
“我够好吗?”
注意:这些信念很多时候并不是“你主动想的”,而是“你习惯性相信的”。这就是潜意识。
潜意识中的「自我画像」像一面看不见的镜子,默默地影响着你的情绪、行为、人际关系,甚至人生选择。
二、「自我画像」是如何形成的?
我们的自我认知,并不是天生的,而是被“慢慢塑造出来”的。
尤其在成长的过程中,以下几个因素会深刻影响我们怎么看自己:
1、父母的评价,是最早的一面“镜子”
小时候经常听到:“你怎么这么笨!”“你真懂事,真乖!”
这些话,会在潜意识中变成一种“自我标签”。
久而久之:
被批评的孩子,容易形成“我是有问题的”信念;
被过分夸奖的孩子,反而可能害怕失败,陷入“我要一直完美”的焦虑。
2、老师与同龄人的反馈,强化了你的“形象”
一次考试没考好,被说“你不是学这方面的料”;
在集体中被嘲笑“你太内向了”,于是你就真的开始沉默寡言。
外界的眼光成了你的“内在标签”,即使多年后你早已改变,但那句话还留在你心里。
3、生活经验不断验证“我是谁”
第一次演讲紧张出错,你就告诉自己:“我不擅长表达”;
关系中被伤害,你就潜意识地觉得:“我不值得被爱。”
我们的大脑有“确认偏误”:一旦相信某种自我形象,就会不断寻找证据来“证明它是对的”。
“你看,我又失败了吧。”
“果然我就是不行。”
三、你的「自我画像」正在影响你的一切!
1、它决定了你的行为边界
你认为“我不行”,就不会去尝试;
你相信“我没资格”,就不敢争取;
你觉得“我不值得”,就自动放弃美好的关系。
你不是做不到,而是你“相信自己做不到”。
2、它影响了你的人际关系
如果你的自我画像是“我是个没人需要的人”, 你就会在关系中讨好、委屈自己、害怕被抛弃。
如果你认为“我必须完美”, 你就会在亲密关系中压抑情绪、不敢暴露脆弱。
你如何看自己,就会决定你允许别人怎么对待你。
3、它塑造了你的人生模式
有些人总是“差一步成功”,
有些人总是“遇人不淑”,
有些人努力却总是“自我否定”,
他们可能都被困在一种潜意识的自我设定中。
你以为是命运,其实是“内在剧本”在重复上演。
四、如何觉察并重塑你的「自我画像」?
1、觉察:你相信的“我是什么样的人”,是真的吗?
用一句话写下:“我认为我是一个______的人。”
然后问自己:这个标签是谁给的?我有没有证据推翻它?
例如:
“我觉得我不擅长表达。”
那么请回想:有没有一次你说话很有感染力?一次你被人夸“你表达太好了”?
你不是“不会”,只是“曾经不被允许”。
2、分离:这是我吗?还是别人告诉我的我?
有些“自我认知”,其实是别人投射给你的。
比如:“你太敏感了”“你太懒了”“你这人就这样”。
问问自己:
“这是我真实的感受,还是我习惯接受的评价?”
“如果我从没听过这句话,我还会这样看自己吗?”
3、调整:建立新的自我信念系统
把原来的负面信念,转化成支持你成长的积极信念。
例如:
“我总是搞砸事情” → “我正在学习掌控复杂的局面”
“我不值得被爱” → “我值得健康的、平等的关系”
“我不行” → “我还在变得越来越好”
你怎么定义自己,就会怎么生活。
4、行动:用实际体验修正旧有信念
自我画像的改变,不是靠“想一想”,而是靠“做一做”。
每一次新的体验,都是对旧信念的挑战。
比如:
“我不敢在公众场合说话” → 去参加一次小型读书分享会
“我不值得被认可” → 主动展示一次自己的作品
当你拥有新的体验,你的大脑也会更新对自己的看法。
心理咨询预约:18522868098(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