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反心理是指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所产生的一种强烈的反抗心态。它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对客观事物表现出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
逆反心理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一般社会成员反抗权威、反抗现实的心理倾向。如惟上是反、惟制度是反、惟先进是反等等。作为社会心理现象,它具有鲜明的针对性、自发性、盲从性等特点。它往往与社会腐败、经济利益分配不公、政治民主不落实、教育方法不当、个人思想认知偏差等多种因素有关。二是青少年成长中为求自我独立对父母或师长所表现出来的反抗心态。如你让他向东,他偏向西;你让他做,他偏不做;你不让他做,他偏要做。具有鲜明的年龄阶段性、半成熟和半幼稚的特征。
逆反的实质是表现个性、突出自我,心理学界称为对态度变化的“心理上的抗拒”。当个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感觉到在某些方面享有的自由被剥夺时,自身激发出一种抗拒心理,目的是想确保行动的自由。而且这种自由对个人来说越重要,则心理上的抗拒越大。也就是说,当个人发现外界压力或无视其自我时,为了保护或突出自我,产生了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与阻碍自我的外界作对的心理状态,并在内心筑起一道“防感染层”。所以,一定独立意向的盲目性和突出自我是逆反心理的两个本质特征。
心理上抵抗的另一个主观因素是由于人们好奇心的驱使。如有些文学作品,本身有不少缺点,宜传者的目的是想让大家否定它们,于是提出了种种禁止的办法,但宣传往往起了相反的作用。尤其是青年人,他们单纯、幼稚,错误地认为凡是被否定、被禁止的东西,内容肯定是新奇的、独特的、有魅力的,于是千方百计想要拥有它、了解它。
更多心理学知识请多多关注心理学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