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化因素。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童年期是人一生社会化的关键时期。童年所谓“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育子女时所采用的教育、训练、哺育等一整套手段和方法。
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养态度,二是教养行为。教养态度是指父母在教育、哺育子女方面所持的知识、信念、情绪及行为倾向;教养行为是指父母在教育、哺育子女时所采取的实际行动。国内外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很多研究,有学者将父母教养方式划分为4种类型:
1、宠爱型,又称“溺爱娇纵型”。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惟恐子女受到任何挫折。据研究发现,幼时受父母溺爱者,长大后在人格上多表现为依赖性强,遇事退缩,缺乏同情,情绪不稳定,自制能力和自信心差,易受别人意见的左右。
2、放任型,又称“放任自流型”。父母的态度与宠爱型相反,对子女的行为完全放任,很少管教约束。采取这种方式不能使子女养成是非观念,子女缺乏教养,因而以后很难适应集体生活。
3、专制型,又称“家长专制型”。父母对子女管教非常严格。父母们多在幼年经历过艰难后来又有成就,因而对子女的前途甚为关心。他们望子成龙心切,有长期的教育计划,但对子女的能力、兴趣缺乏充分了解,常用命令、指责等手段强迫孩子服从。在这类家庭长大的孩子多表现为诚实、礼貌、细心、负责任,但在其他方面却表现羞怯、自卑、敏感、对人屈从。
4、民主型,又称“启发引导型”。父母能充分理解孩子的要求和兴趣,尊重其意见,适度满足其要求,并引导孩子独立做出自己的选择和决定。在这类家庭长大的孩子多表现为自立、自信,能主动解决自己的困难,情绪稳定,易理解他人。
更多心理学知识请多多关注心理学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