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是指父母的生理、心理特征经过受精作用传递给子女的一种生理变化的过程。遗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个体的生理特征以及行为的生物学倾向。在生理方面,遗传决定个体的身高、体型、肤色、血型等;在心理方面,遗传的决定作用不如生理那样明显,但一般认为个人的智力、知觉、动作等行为特征均与遗传有密切关系。
遗传还决定人的性别、是单胎还是多胎等。但是遗传并非是注定而不可改变的。即使是基因,仍然可以被环境和教养的效应改变。例如,人的身高基本上是一种由遗传决定的特征,但是通过有效的环境因素,尤其是营养和训练,则可以影响实际的身体生长过程的。
遗传因素是人社会化的潜在基础和自然前提。人的心理活动,是人类整体最为突出的特征。在社会化过程当中,变化最大的也是这种心理特征,包括情感的体验、认知的发展,还有个性与人格、需要与动机、态度与兴趣等。
从生物学的意义上讲,正是由于有一种由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才为人的社会化奠定了生物学上的基础。但是,只有这种生物学的基础,人是不能完成社会化的。如1920年在印度发现的狼孩卡玛,经过孤儿院近10年的教养才学会用手拿东西吃,用杯子喝水,直到17岁死去那年其智力才相当于4岁儿童的水平。
由此可见,环境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仅仅具备了人的遗传素质,没有适当的社会条件,个人的社会化将无法实现。
更多心理学知识请多多关注心理学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