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态度预测行为的影响因素(二)

发布时间:2022-07-13 来源:听心教育心理网 1475 阅读
公益低价心理咨询,每次100元,需满25岁,每天3个名额,预约咨询:18522868098(同微信)。

自我意识

内在自我意识高的人较为关注自身的行为标准,用他们的态度预测行为有较高的效度;而公众自我意识高的人比较关注外在的行为标准,难以用他们的态度对其行为加以预测。

态度强度

与弱的态度相比,强烈的态度对行为的决定作用更大。但是怎样才能使态度变強呢? Davidson 发现,对态度对象仅仅要求更多的信息就足以便人们态度的强度增加。在一项研究中,Kallgren 先问了被试对一些环境问题的态度,然后让他们参加环境保护活动,结果发现对环境问题有丰富知识的被试的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较高。增加态度强度的另一个途径是让个人参与到态度对象中来,让人们参与某些事情是增强其态度的有效手段,反过来我们也用人们的参与度来预测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

态度的可接近性

态度的可接近性指态度被意识到的程度,越容易被意识到的态度,对我们来说它的可接近性就越大。一般说来,来自直接经验的态度对行为的影响大,就是因为这类态度的可接近性大。

行为的主动性水平

行动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也会影响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主动的行动一般指那些针对态度对象需要付出努力而且明显直接的行为,而被动的行动则指那些隐蔽、间接,不需要花赞多大的精力的行为。比如和理解他人相比,帮助他人显然是更主动的行为。

更多心理学知识请多多关注心理学智库

心理咨询师证书报考咨询答疑:18522868098(同微信)

咨询热线

18522868098

微信咨询

18522868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