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一些人即使在不利的情境中也会帮助他人,而有些人即使在最有利的条件下也不去助人。可见助人者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助人倾向,从这个角度来看,与助人或利他行为有关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助人者的人格因素
确实存在着一些人格特质,它能使得一个人在一些情境下表现出较大的助人与和他倾向, Satow发现,对社会赞许需求高的人,更可能给慈善机构捐款,但这都助人行为只有在其他人能看到时才出现。这些人之所以助人,是因为他们想受到表扬。另外一种人格因素是个体的爱心与道德感。
助人者的心情
心情也会影响人们的助人行为。不少证据显示,当一个人心情很好时,他较乐于帮助他人。
然而正性情绪所产生的效果有时候要受到限制。首先,由好心情引发的助人效果一般很短暂,大约为20分钟,之后便不起作用。
其次,假如向他人提供帮助会损及一个人的愉快心情,则愉快情绪将降低一个人的助人行为,因为心情很好的人希望自己的良好情绪能得以保持。悲伤或沮丧的心情对助人行为的影响则要复杂得多:有些情况下不好的情绪使得人们只注意自已的需求,从而降低了助人的可能性;但在另外的情形下,帮助他人又能便一个人感到愉快,并因而减轻其不良的情绪。
助人者的内疚感
与亲社会行为有特殊关系的另一种心理是人们的内疚感。内疚感是指当人们做了一件自己认为是错误的事时所唤起的一种不愉快情绪。为了降低这种情绪,人们常常会选择去帮助他人。
在内疚感与助人行为的关系中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这就是忏悔的效果。忏悔能使一个人的心里感到好受,使个体的内疚感降低。
个人困扰与同情性关怀
个人困扰是指我们面对他人受难时所产生的个人反应,如恐惧、无助或任何类似的情绪。同情性关怀指同情心及对他人关心等情绪,尤其是指代替性的或者间接性地分担他人的痛苦。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将焦点集中于自己,而后者把焦点集中在受害者身上。个人困扰促使一个人设法去降低自己不舒服的感觉,人们既可以通过帮助他人达到这一目的,也可以通过逃避或忽略苦难事件而达到此目的。而同情性关怀只能通过帮助处于困境中的他人而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