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行为的生理基础

发布时间:2022-07-08 来源:听心教育心理网 1221 阅读
公益低价心理咨询,每次100元,需满25岁,每天3个名额,预约咨询:18522868098(同微信)。

人类身上的侵犯行为,和大脑中某个核心区域有关,这个区域被称为“杏仁核”。这个区域被刺激后,温顺的动物体会变得暴戻,而当这个区域的禅经活动受阻后,暴戻的动物会变得温顺。但也必须注意到这些表现也是有弹性的,社会因素会对神经机制的作用产生影响。例如一个雄性猴子面对比它弱的猴群时,若脑中的杏仁核受到刺激,它会攻击其他猴子,但是当这个猴子面对比他更强的猴子时,即使杏仁核受到刺激,他也不会去攻击,而是逃之天天。

某些化学成分被证明会影响侵犯行为,例如复合胺。它是存在于中脑的一种化学物质,会对侵犯行为的产生起抑制作用。比如在动物身上,当复合胺受到抑制后,侵犯行为就会增加。对人类而言,有研究发现犯罪分子的复合胺分泌水平比常人低。实验室研究表明,当复合胺的生成被阻断后,正常人的侵犯行为增加。一种叫做睾丸激素的雄性激素,同样具有这样的效果。对实验室中的动物注射睾丸激素会使它们变得更加具有侵犯性,在人类身上也有同样的发现:暴力犯身上自然生成的睾丸激素,显著地高于非暴力犯。

遗传因素也会影响侵犯行为。一个人在幼年表现出来的气质通常是稳定的,在8岁时没有表现侵犯倾同的儿童,成年后也不会成为具有侵犯性的人。在分开抚养的条件下,相对并卵双生子来说,同卵双生子在“脾气”和“打架”方面的一致性更高。

更多心理学知识请多多关注心理学智库

心理咨询师证书报考咨询答疑:18522868098(同微信)

咨询热线

18522868098

微信咨询

18522868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