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效应是指如果研究的课题是与人的某种具体事物、活动和情景相联系,人们推论出来的准确性就会大为提高。推理的材料具体,推理就比较容易;而抽象材料,推理比较困难。
邮票效应得自于上个世纪后期进行的两个心理学实验:
1972年,有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一批人扮演邮局的拣信员,在他的面前摆上几个贴了50里拉和40里拉面值邮票的信封,有的封了口,有的没有。告诉他们“如果信封封了,则它上面应贴有50里拉的邮票”这一规定。那么,他“应该翻看哪几个信封”才能作出判定呢?
结果发现,24个被试中有21人作了正确的选择,即翻看了那个封了的信封和贴有40里拉邮票的信封。
后来,一位叫沃森的科学家变更了材料,进行了一次实验。
他把印有符号的四张卡片摆在参加实验者面前。告诉他们,每张卡片的正面印有英文字母,背面印有数字。要求他们从这四张卡片推论出“如果一张卡片的正面印有一个元音字母,则在背面印有一个偶数”这个命题是否有效。
他们的任务是为判定这个命题是否有效他应该翻看哪几张卡片。结果发现,46%的人翻看了E和4,这种选择是错的。E是必须翻看的,但4却不必翻看,因为它的背面不论是元音或是辅音,都不会使这一命题失效。只有4%的被试翻看了E和7。这是正确的选择,因为E的背面出现奇数,7的背面出现元音就会使这一命题失效。另外有33%的被试只翻看E。其余17%的被试则做了其他错误的选择。
这次实验中,参加实验的人选择正确率为4%,远远低于邮票实验的正确率(87.5%)。这说明,与人的某种具体活动情景相联系的课题,推论的正确性就会大为提高。邮票效应在我们的生活中,特别是在一些科学研究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更多心理学知识请多多关注心理学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