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己的归因

发布时间:2022-07-08 来源:听心教育心理网 856 阅读
公益低价心理咨询,每次100元,需满25岁,每天3个名额,预约咨询:18522868098(同微信)。

01对自己态度的归因

一般情况下,人们会认为人是靠内省及不断检讨自己意识里各种不同的认知和情感因素而形成自己的态度,但Bem反对这种观点,他认为人们所能知觉到的有关自己态度的内在线索很少,且模糊不清,因此人们实际上是通过观察在不同压力环境下的自己的行为而了解自己的态度,并非经过对内在感受的内省。

02对自己动机的归因

完成一件报酬高的工作时,常常使人们做外在归因,即我之所以做工作是因为报酬高。而完成相同的工作却只有微薄的报酬时,人们往往内在归因,即自己喜欢这项工作。因此,心理学家指出:最少的报酬将引发对工作最大的内在兴趣,因为个体将工作成就归于内在兴趣而非外在奖励。也就是说,如果从事一项工作的理论被过分正当化的话,不知不觉会伤害到他参加该活动的内在兴趣。如果给予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者外在酬赏会降低其内在兴趣,那么施与外在威胁以避免其从事某项特殊行为应该会增加兴趣。

03对自己情绪的归因

传统的观点认为,人们经由考虑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及引起这些状态的外在刺激而认定自己的情绪。但最近研究表明,情绪反应在性质上并无两样,人们能区分出高低不同的激起状态,但无法辨别出不同类型的情绪。Schachter认为,人们对自己情绪的知觉取决于人们所经历的生理上的激起程度和人们所使用的认知标签名称,如快乐、愤怒等。为了得到这一认知名称,人们首先会检查自己的行为及环境。

更多心理学知识请多多关注心理学智库

心理咨询师证书报考咨询答疑:18522868098(同微信)

咨询热线

18522868098

微信咨询

18522868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