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效应|武器效应

发布时间:2022-07-07 来源:听心教育心理网 1606 阅读
公益低价心理咨询,每次100元,需满25岁,每天3个名额,预约咨询:18522868098(同微信)。

武器效应是指武器能增强侵犯行为或暗示行为发生的现象。例如,人在愤怒的时候,旁边若有把刀,烟灰缸、玻璃瓶、石头等"硬武器",就容易做出攻击他人的行为。

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伯克威茨1978年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关于侵犯的"武器效应"理论。他认为,人的挫折并不直接导致侵犯,正如失败并不一定会导致伤害他人。挫折主要产生愤怒情绪。而愤怒是导致侵犯行为发生的情绪因素,此外还依赖情境和环境的影响,有关的刺激会使侵犯行为的可能得到增强。

为了检验以上假设的合理性,他们精心设计了一个实验。

伯克威茨先让实验助手故意制造挫折情境,激怒被试,然后让被试可以对激怒自己的假设实施电击。电击时有两种情境:一种是可以看到桌子上放着一只左轮手枪,一种是只看到一只羽毛球拍。

实验结果与研究者的假设是相符,即被激怒的被试看到手枪时,比看到羽毛球拍实施了更多的电击,手枪增强了人们侵犯的行为。

这个实验告诉人们,社会暴力事件与环境中存在着刺激暴力事件的武器有关。

武器恰恰为正在愤怒情绪中的人提供了线索和更多的行为暗示,对其破坏性行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我们在生气,情绪激动时,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双手,警示自己远离"武器",以免遭受到"武器"的诱惑和冲击,做出令自己后悔的行为。

然而在生活中,人们受到更多影响的是"软武器",本身不带有攻击行为,但却能诱惑和暗示我们采取行动。比如,手机会诱使我们放下手中的工作,手边的食物会诱使我们的食欲。这些"软武器"增强了我们的某种行为,这也是武器效应的另一种体现。

更多心理学知识请多多关注心理学智库

心理咨询师证书报考咨询答疑:18522868098(同微信)

咨询热线

18522868098

微信咨询

18522868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