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恰当地说明了人们对“自我”往往难以正确认识的现象。从某种意义来讲,认识“自我”比认识客观现实更为困难。因此,“人贵有自知之明”。社会心理学家将人们难以正确认识“自我”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苏东坡效应”。
自我,是伴随着个体的社会化产生的,自我的形成与发展又推动着个体的社会化。每个个体都有独特的自我。个体的自我,就它的最广的含义说,是一切个体能够叫做“我的”之总和。它不但包括个体的躯体、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而且包括所有与个体有关的存在物,如个体的双亲,配偶,子女,亲戚、朋友,个体的成就,名誉、财产和权力等。
狭义的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活动感知与控制的脑的机能活动。自我是个体心理的特殊形式,是人脑对个体自身以及对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能动反应。就自我的成分而言,自我可相对区分为三个互相关联的部分,即:物质的自我,社会的自我,精神的自我。总而言之,自我是个体反映自身及其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脑的机能活动。
对自我的认识,如同观察所有事物的方法一样,自然不妨近些。雾里观花,隔岸看戏,就很难认清真面目。然而近观,也并非一味地越近越好。拿看画来类比,从一定的距离与角度看去,齐白石的虾趣图真是形似而神似,栩栩如生。但是,倘过于贴近去看,又只盯住一处,满眼不过几个墨团,便无甚意趣了。看画如此,看人亦然。
更多心理学知识请多多关注心理学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