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定理

发布时间:2022-07-06 来源:听心教育心理网 939 阅读
公益低价心理咨询,每次100元,需满25岁,每天3个名额,预约咨询:18522868098(同微信)。

人性定理是指主体人自我肯定原理。这一定理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一句话:“任何一个健康的人的任何一个行为,都是服务于他自己的目的的。”

关于人性的假设前提,中国古代思想中对人性有深刻的认知,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家的性善论、法家的性恶论、佛家的中性论、道家的无为论。

儒家性善论。儒家认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宋代《三字经》开篇是“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这一观念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性善论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的心灵。

法家性恶论。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因为人生来爱好私利,所以为争名夺利,不知辞让;因为人生而有缺点,所以会有阴谋诡计,因此忠实守信不存;因为人生而有耳目之欲,所以好声色,因此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不存;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定会相互争夺。

道家中性论。在老子看来,人的欲海难填,总是无止境地追逐名利财货,老子指出:“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老子认识到,声色犬马,本是人的需要,过分放纵了人性,必然会带来恶果,说明人性有恶的一面。有恶必有善, 《道德经》指出:“故大道废,案有仁义;智慧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说明人性有善的一面。

由于中国古代儒家统治文化对社会影响最为深远,因此以儒家文化中的人性学说对中国人的人性影响最大。中国文化中将人分成两类,一类是君子,一类是小人。君子具有优秀的品质,而小人则相反。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如鱼肉”;“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是人们应该追求的榜样,小人则相反。

更多心理学知识请多多关注心理学智库

心理咨询师证书报考咨询答疑:18522868098(同微信)

咨询热线

18522868098

微信咨询

18522868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