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桑效应又被称作为“被试效应、霍索恩效应”、所谓“被试效应”是指“由于实验对象对其被试身份的认知及态度而产生的实验偏差”。简单来说,霍桑效应就是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的情况。
霍桑效应的发现来自一次失败的管理研究。1924年11月﹐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了以哈佛大学心理专家梅奥为首的研究小组进驻西屋(威斯汀豪斯)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他们的初衷是试图通过改善工作条件与环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他们选定了继电器车间的六名女工作为观察对象。在七个阶段的试验中,主持人不断改变照明﹑工资﹑休息时间﹑午餐、环境等因素﹐希望能发现这些因素和生产率的关系——这是传统管理理论所坚持的观点,但是很遗憾,不管外在因素怎么改变﹐试验组的生产效率一直在上升。
后来这个令人困惑的结果引发了管理学上一场革命,历时九年的试验和研究,学者们终于意识到了人不仅仅受到外在因素的剌激,更有自身主观上的激励,从而诞生了管理行为理论,开始把人当作“人”而不是机器的附属物来看待了。
基于霍桑效应的心理暗示可以治疗抑郁、自皁、紧张等各种心理疾病,霍桑效应在企业管理应用和领导行为上也卓有成效。